2016/4/22 19:24:00 浏览:8984次
4月20日,名为“诗燕”微友写的一篇“母亲手术记”的文章,在微信圈内疯狂转发,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数以百计的点赞,还有无数留言表达了对文章的赞许。名为“天使之恋”的微友转发并发表了想法:这是我今天收到的最好礼物!
这到底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够引发微信圈的广泛关注,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怀着同样的好奇和疑问,记者与“诗燕”取得了联系。
“诗燕”微信截图
“……今天漫长的几个小时的煎熬、等待,老母亲生与死的搏击,万幸,手术成功。此刻,作为一个患者的家属,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表达对人民医院的无限感激,尤其是对谭景初主任、郭伟明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的衷心感谢……”在文章的开头,她这样表述。
4月12日,刘女士80岁的母亲因严重的骨质疏松,站立时导致右腿髋骨粉碎性骨折,并入住我院骨一科。据刘女士介绍,家住镇头的母亲是一位退休教师,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有严重心衰、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入院进行的一系列检查显示,刘女士母亲身体非常虚弱,手术风险很大。“我们一直很难下定决心,保守治疗,看着母亲这么痛苦,心里好难受;做手术,又怕母亲经受不住,下不了手术台!”刘女士说,一家人为此有过多次激烈的争执,却始终左右为难。
“我们一家人的感情很好,80岁的父亲连续8天陪在病房里,在美国和香港等地的长辈和亲戚都以不同方式询问母亲病情,身在北京的88岁舅舅几乎每天都打电话问……”刘女士说她都为了母亲哭了好多次,“从早几天发病危通知,到手术前医生和我们谈话,我一直在焦急不安中度过。”用她的话说就是“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才好”
“……谭主任、郭医生对我们家属进行了心理疏导。听了谭主任的精辟讲解,看着他细致耐心、认真负责的表情,我们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大半。对家属来讲,医生就是最后的心理支柱,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患者全家,正是医护人员热情的服务,为我们解除了心里顾虑……”刘女士在文中写道。于是,全家人一致认同进行手术,哪怕风险很大!
原本计划4月16日手术,鉴于患者各项身体指征不理想和家属犹豫,往后推迟了。4月20日上午9点,老人家被推进了手术室,然而,仅仅过了十多分钟,谭景初主任就出来,告诉她说,老人家可能是因为紧张,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速,麻醉医生不敢打麻药,希望她能进去安慰一下,平静一下老人家的情绪。
“那一刻,我整个人都要崩溃了,生怕老母亲就要离我而去。”刘女士说,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又是谭主任的几句话,让我冷静了下来!”她穿上白大褂,走进手术室,用女儿的细腻安抚了母亲紧张的情绪,手术得以继续进行。
3个小时的手术非常成功,老人家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天后,已经于昨天转入普通病房。于是,在老人家做完手术后,刘女士根据这几天的经历,有感而发地写了这篇母亲手术记的文章,发在了微信上。
“短短几个小时,就积攒了110个赞,你看后面还有这么一长串的留言,好多都是母亲在全国各地的学生,他们在对母亲表达慰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刘女士特意把她的微信翻出来,一条条给记者看。
“……我感谢在母亲手术过程中所接触的每一位医护人员,虽然我可能连他们的姓名都叫不出来,甚至有些人都未曾谋面,但正是有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才使得我的母亲手术成功,更使我体验到人民医院良好的医风和医德。”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刘女士写道“同时,我还要感谢医院的领导,感谢你们培养出像谭主任这样优秀的医生和骨一科这样优秀的队伍。”
看得出,刘女士的文章都是真情流露、肺腑之言,她说,跟医生、护士接触的这段时间,确实感觉到他们的不容易。她说,郭伟明医生在约她进行术前谈话时,本来是约了上午9点,可因为临时有手术,一再推迟,到了中午11点多才有时间坐下来。
“谈了话,正好到了午饭时间,想请他一起吃个饭。可他却说吃个盒饭就行了,下午还有手术等着!”刘女士说,其实,医患之间只要多一些沟通,应该可以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