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号"掌上"医院就诊信息一目了然
订阅号动态信息实时传递
6月8日9点半,坐在开往黄花机场专车上的肖慧不时地望向车窗外,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上午11点,肖慧终于见到了丈夫宋湘红,兴奋地和他拥抱在一起,笑得十分开心。与宋湘红一同回来的还有市人民医院医生李达德,两人都是中国第14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的队员。
援非的梦想一直在心里
10位医生,30多个行李箱。2015年4月25日,第14批援津巴布韦的医疗队出发,飞行十几个小时后,在津巴布韦机场落地。
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宋湘红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治医师李达德是这批医疗队的成员,他们踏上了两年的援非之路。
“我想要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宋湘红说,自从参加工作后,一直按部就班,可以说,以后会是怎么样的人生轨迹,完全可以预见。
抱着这样一种体验人生的态度,宋湘红说服家人,远赴非洲。
而一同去往非洲的还有李达德。今年34岁的李达德总是充满着一股干劲,作为一名医者,救死扶伤是他的天职。
李达德说,援非的梦想一直在他心里,只等待合适的机会。以前从电视上播放的纪录片了解到非洲病人的疾苦,他就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要去这片疾苦之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基于此,两人义无反顾地去援非,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医疗队两年救治8000余病患
回忆起两年的援非生活,宋湘红和李达德都坦言:“累并快乐着”。
津巴布韦是非洲欠发达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津巴布韦的公立医院帕里雷尼雅图瓦中心医院,李达德负责放射科CT影像扫描、诊断工作,由于英语口语能力好,他还兼职翻译。在与津巴布韦老百姓交流的过程中,李达德发现当地百姓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麻醉科医生宋湘红则在当地的阿拉雷中心医院。两年间,他接诊的患者有数千名,其中很多因家住偏远山区、没有条件治病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宋湘红说,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病人,比如有人受伤骨折后,没钱手术,病情延误一段时间不得已才来看病。许多病患信任中国医生,专门跋涉数十里来看病,为了不辜负这份珍贵的医患情,中国医生有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最忙的时候,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6点,中间没有休息。
援非医生的敬业,也使得非洲人民对中国医疗队的信任与日俱增。两年间,医疗队救治8000余名病患,减轻了当地病患的痛苦。
非洲的艾滋病、疟疾、伤寒确实让人害怕
“条件艰苦不算什么,病毒才让人害怕。”宋湘红说,他们出发前了解到,在津巴布韦当地有部分人患有艾滋病,作为医生的他在援非第二年的时间里,还险些经历了一次意外。
在给一位病人做手术时,他并不知道对方患有艾滋病,手术中,病人的血液溅到了宋湘红的眼睛里。为了避免感染,吃了防治艾滋病的药以后反应很大,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都让他担心不已。
所幸三个月后进行复查时,确认宋湘红并没有感染,这时,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而在检查结果出来前,他都不敢与家人提及此事。
“非洲的艾滋病、疟疾、伤寒确实让人害怕。”李达德说,这些是每一位奔赴非洲的医疗人员所担心的。
但是这些对非洲人来说,确实如同国内的感冒一般常见。为了增强自身免疫力,医疗队的成员在下班时间,唯一的体育运动就是打篮球,因此,“医疗队队员的篮球技能都大大提升了”。
“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再去一次”
“顾得了援非,就顾不了家”,这是所有援外医生的心声。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非洲,宋湘红和李达德更深刻地体会到个中滋味。
白天工作繁忙还不觉得,可是一到晚上,离愁别绪就涌上心头。如果说援非生涯有什么遗憾的话,没能陪伴家人恐怕就是最大的遗憾。虽然宋湘红和李达德两年的援非生涯已经结束,但是他们救死扶伤的征程仍在继续。
据了解,在津巴布韦的两年时间,医疗队的10名成员除了日常的上班救人,还会抽出时间,去到津巴布韦的偏远农村,为贫困村民免费义诊。
在津巴布韦的华人华侨则会出钱买药品和医疗队成员一同去,免费发放药物。这样的义诊活动,每年都会有四到五次,惠及近万人。
除了义诊,医疗队的成员还会一起去到当地的孤儿院,陪他们说话,玩游戏。
问及宋湘红以及李达德在津巴布韦两年里最大的感触,除了实现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更是在非洲那广袤的土地上结交了深厚的友谊,那种感情,旁人是无法感受到的。
“有机会,我愿意再去一次。”两人郑重地说下这句话,这也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一种最好的交代。
“我们医院已经先后5次派出援非专家,而这也是值得我们坚持的事情。”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平说,援非是我们国家和非洲国家人民友好关系的象征,除了用专业技术去治病救人,还能将医疗技术带到非洲,帮助到更多的人。